第两百九十三章 伐齐

秦武带着十万武军进入中山国,直线向着齐国前进,这下身为反秦联盟盟主的齐桓公再也坐不住了,留下两万人断后之后,齐桓公马上带着只剩下二十万左右的齐军,从武关撤退。

魏国和赵国虽然都没有宣布退出反秦联盟,但实际上魏赵两国的军队已经不在秦国境内,形同退出了一般。

而熊侧与项燕统率的三十万楚军,被武军、燕军、秦军联手消灭了大半。现在齐桓公这么一退,反秦联盟四大巨头诸侯国或走或败或退,剩下的几个小诸侯国哪里还敢继续留下来坚持战斗?只能随着齐桓公的齐军一起撤退。

函谷关在白起的坐镇下,还牢牢掌握在秦军手中,深入秦国腹地的反秦联盟大军想要全身而退,便只能走来时的武关一线。

但关键的问题是,武关的地形太过于狭隘,根本不便于大军行进,反秦联盟的主力大军想要从这里安然而退,显然需要一定的时间。

别人都打到自己家来,逼的自己快要家破人亡了,反秦联盟的主力大军卡在武关处,秦穆公哪里会放过这个机会?自然是率领秦军主力全军出击,以近乎疯狂的姿态,对着以齐国为首的反秦联盟大军展开了疯狂的进攻。

一边是以十万禁卫军为主力的六十万秦军,一边是以五万齐国禁卫军为主力的五十万反秦联盟,另外秦军还有隐藏在函谷关内的王龁统帅的十五万大军。

如此一来,秦军兵力足足有七十五万之巨,而反秦联盟只有五十万人。

一方兵多,一方兵寡;一方为保家卫国,士气高涨,奋勇直追,一方心忧后方国土,无意再战,且事故频发,屡战屡败,士气低落;一方指挥统一,万众一心,一方各自为阵,各怀鬼胎。

前者自然是秦穆公统帅的秦军,而后者则是齐桓公统帅的反秦联军,前者占据如此多的优势,后者占据如此多的劣势,在武关外发生的战斗一打响,秦军马上占据了绝对的上风。

而为了配合秦穆公作战,坐镇函谷关的白起留下五万人守关,自己则亲率三万多秦军去封锁反秦联军逃生的出口,将希望跳出秦国战场的反秦联军又狠狠的堵了回去。

“大王,联军的退路已经被堵死,想要全身而退已经是不可能的了,而国内则面临着十万武军肆虐的威胁,根本无法调派更多的兵力过来支援。唯今之计,一是许以重利,向秦国投降求和,二是许以重利,向魏国、赵国求援,第三则是反身与秦军血拼,堵住出路的只有白起统率的三万秦军,以精锐冲击的话,不出两日便能打通退路,但如此一来的话,离开秦国需要的时间太多,我军可能会损失过半的兵力。”

树木茂密,石林繁多的崤山内,面色沉重的管仲,对着主位上眉头紧锁的齐桓公道。

“不算背叛的那两个国家,反秦联盟九国大军齐攻秦国一个国家,这一场战役,我不能,也不可能投降,向魏国和赵国求援吧。”

想也不想,去齐桓公道。

于是,齐桓公一边派出信使远走赵、魏两国求援,一边以武关为依据,与秦军主力纠缠,一边派兵猛攻堵住反秦联军出路的白起统率的三万秦军。

第二天,齐桓公派出的信使赶到魏国,面对齐桓公许下的重利,魏文侯直接选择了拒绝。

魏国连番两次打了败仗,兵力损失甚巨,现在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,怎么可能会为那么一点利益而再次出兵秦国?

另外一名赶到赵国的信使,同样遭到了赵武灵王的拒绝。

现在的赵国正忙着与中山国开战,自己兵力都不够了,哪里还有人去救援齐国。

向赵魏两国求援失败之后,齐桓公无奈只能选择最后一条路。

各国大将合力,再加上精锐的齐国禁卫军,用了两天时间,齐桓公终于击溃了三万秦军,打通了归国的退路。

但这条退路小的就像一个沙漏一样,反秦联盟数十万大军想要安全的逃出去,起码需要十天时间。

于是齐桓公无奈,只得在崤山与武关上与秦军血战,待得十天后大军全部冲出来,反秦联盟五十万大军剩余的兵力不足二十万人。

其中,齐国出征秦国,来时有三十五万人,其中包括中途加入进来的五万人的齐国禁卫军,但是回国的时候,三十五万人只剩下了十万人,五万精锐的齐国禁卫军也只走脱了三万人。

楚国出征时的三十万人,回来时只剩下了五万。剩下的鲁、宋两个小诸侯国,出征时各自出兵五万人,回来时剩下的就只有两万多了。